首页 / 企业文化 / 职工艺苑
粽叶飘香处 岁月有回声
日期:2025-06-06  

艾草青青忆儿时

晨光漫过秦川大地时,渭河平原的麦浪正翻涌成金色的海。布谷鸟掠过砖灰瓦的檐角,把边黄边收的啼鸣织进端午的经纬。姥姥坐在老屋的门墩上,微微颤抖的手指打着圈儿轻轻捻动,手中的五色丝线在晨光里翻飞,缝进艾叶的香囊还沾着露水;晨露浸润的艾叶在她膝头堆成小山,空气里浮动着草本植物特有的香。

小满赶芒种,端午催麦黄。这是关中农谚里的时间密码。五月的村庄是流动的剧场:村口老槐树下,商贩篮子里的蜜枣粽与麦花馍在蝉鸣中散发出节日的甜香,布谷鸟掠过金色麦田,把五月五,过端午吃花馍,烙吉祥……的童谣播撒在五月的风里。附近十里八街游走着麦稍黄 女看娘的媳妇们,新麦磨面蒸成的吉祥花馍在蒸笼里舒展腰身,笼屉腾起的水雾模糊了门楣新插的艾草

客舟何处觅粽香

皖北的端午喧腾如戏。工地食堂的鲜肉粽裹着翡翠色叶,帮厨阿姨的巧手叠出四角分明的棱线。我学着当地工友粽子蘸白糖吃法,甜蜜却卡在喉间化作酸涩,入嘴一瞬间让我想起关中大地新麦磨面的清香。机械轰鸣声里,我在工地的活动板房里拆开母亲寄来的包裹。防潮纸层层剥落,十二生肖香囊滚落掌心,针脚细密如关中塬上的阡陌,艾草碎屑簌簌抖落时,竟带着故乡麦收晒场的阳光味道。

毕业后,进入中煤工作这十余年间,每逢端午,皆是独在异乡为异客。视频通话时,父亲正给小侄子系母亲亲手缝制的艾草香囊,屏幕这头我攥着半枚冷掉的粽子。突然懂得《楚辞》里的目极千里兮伤春心,原来乡愁是有形状的——是千里外窗棂悬挂的艾束,是辗转邮寄仍完整的手工香囊,是通话结束后久久不散的白噪音。漂泊在外,一草一木、一物一念,都承载着浓浓的乡愁。一个小小的粽子,便能轻易勾起游子对故乡的思念,让深刻体会到,他乡的端午,是背井离乡的游子心中化不开的愁绪。

掌心纹路叠春秋

当我开始学着将糯米填入叶,女儿踮脚在台前数着枣,忽然看清了时光的掌纹:三十年前母亲教我打五彩绳结的手势,正穿过岁月落在我的指尖。商超货架上各式各样的香囊整齐划一,却不及粗布缝制的艾草囊留有阳光的褶皱。网购的关中花馍躺在保鲜盒里,造型虽精致,总感觉缺了柴火灶蒸腾的烟火气。

端午前夜女儿编制五彩手绳时,她睫毛在灯光下扑闪如幼时的我。阳台上晾着新制的驱蚊香囊,当年陪嫁的红箱底压着历代相传的香方绢帕泛着岁月包浆。此刻仿佛彻悟:所谓传承,不过是把祖辈手心的温度,借着端午的清香,悄悄焐进下一代的记忆里。

今又逢端午,视频那头父母的白发映着门前新挂的艾草。女儿将幼儿园做的纸龙舟捧给我看,龙睛是用我旧旗袍的盘扣改的。三代人的光阴在这个红五月静静交融,如同汨罗江与渭河水终在血脉里相逢。两千年前的三闾大夫屈原或许不曾想到,他纵身跃入的江水,会化作浸润华夏大地的文化长河。从汨罗江到渭河湾,从黄土高塬到皖北平原,端午的密码在岁月里层层叠写:是姥姥门墩上未完成的香囊,是异乡床头带着麦芒的包裹,是幼儿掌心攥着的五彩丝线……

突然明白——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是文化长河里的摆渡人,载着古老的祝祷,向着永恒的人间烟火摆桨。(许亚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