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机器轰鸣的选煤厂车间里,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——时而俯身查看设备运行数据,时而与年轻技术员交流操作要点,眼神专注,动作干练。他就是刚刚荣获2025年“安徽省劳动竞赛先进个人”称号的板集选煤厂厂长助理王勇。35载春秋,他将青春与智慧倾注于电气自动化领域,用实干与创新书写了一名中煤人的闪光足迹,诠释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责任与担当。
扎根一线,以“实践力”筑牢运行根基
“电气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,一个接线错误就可能引发系统瘫痪。”这是王勇常挂在嘴边的话。
1990年,年轻的王勇踏入利辛矿业。面对当时技术资料匮乏、设备故障易发的困境,他没有畏难,而是将每一次检修都视为学习的课堂。白天,他跟着老师傅钻电缆沟、察配电柜,一手油污、一身汗水;晚上抱着专业书籍“啃理论”。正是这种“钻”劲和“韧”劲,让他迅速从“技术小白”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。
在一次全厂电气系统升级改造的攻坚战中,时间紧、任务重。王勇带领团队连续20天吃住在厂里,绘制图纸百余张,调试参数上千次,最终提前三天完成改造,系统运行效率提升30%,能耗降低15%。他常说:“技术人员的价值,就在现场,就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。”
勇于创新,以“创新力”驱动提质增效
“问题在哪里,创新的突破口就在哪里。”这是王勇的创新理念。2021年,以他名字命名的“王勇创新工作室”正式挂牌成立。这间工作室,迅速成为了选煤厂技术革新的“策源地”和“孵化器”。王勇带领团队,将目光聚焦于生产效率、安全保障和成本控制的痛点、难点。
选煤厂原有的配煤系统依赖人工操作,精度差、成本高。王勇下定决心要啃下这块“硬骨头”。他组织技术骨干,查阅资料、设计方案、反复调试,协同攻关三个月,研发出一套全自动配煤系统,通过智能算法实现精准控制,每年节约人工成本约50万元。此外,远程停送电系统让操作人员远离高压危险区域,非法入侵报警和电子围栏筑牢安全防线,智能照明系统实现“人来灯亮、人走灯灭”……五年来,创新工作室完成技术改造21项,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5项,多项成果在集团内部推广,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过300万元。
最让王勇自豪的是“低压远程停送电系统”荣获煤炭建设行业技术创新一等成果。“这不仅解决了现场操作的安全隐患,更为同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方案。”他说。
薪火相传,以“传承力”厚植人才沃土
作为从一线成长起来的技术专家,王勇深知人才培养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。他坚持“师带徒”制度,为每位新人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,亲自编写《选煤厂电气故障排查手册》《自动化控制系统操作指南》等教材,常态化开展技术培训。
“王师傅教技术毫无保留,更教会我们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。”徒弟小张深有感触。在2024年第三届洗选板块技术比武中,王勇培养的选手包揽电工比赛和技术员比武双料冠军。如今,他带领的电气班组已成为厂里的“人才摇篮”,12名成员中涌现出技术标兵5人、岗位能手7人。
从“淮北市五一劳动奖章”到“安徽省劳动竞赛先进个人”,荣誉等身,但王勇始终保持着一名技术工人的朴实与本色。面对最新的荣誉,他平静而坚定地说:“这份荣誉,属于培养我的企业,属于与我并肩作战的团队。它对我而言,更是一个新的起点,一份沉甸甸的责任。”
如今,年过半百的王勇依然保持着每天深入现场的习惯。在智能化矿山建设的新征程上,他又开始了新的探索——主导选煤厂大数据平台建设,推进设备预测性维护系统研发。“我要在退休前,为企业培养更多技术骨干,留下更多创新成果。”王勇说。
榜样引领方向,奋斗成就未来。王勇的故事,正激励着每一位中煤人,以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为指引,在推动建设世界一流能源企业的伟大事业中,挥洒汗水,贡献智慧,共同谱写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壮丽篇章!